学思践悟
近两年,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,贵阳市作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地区,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。文化是一切产业发展的灵魂,大文化产业是带动一个城市全面发展的核心,贵阳市应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抓手,大力发展文旅产业,紧紧把握历史机遇,实现后发赶超,实现跨越式发展。
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是贵阳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
2016年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要转变旅游发展思路,变革旅游发展模式,推动我国旅游从“景点旅游”向“全域旅游”转变。现在,全域旅游在国家战略发展定位上进一步明确为“发展全域旅游,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,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,统一规划布局、优化公共服务、推进产业融合、加强综合管理、实施系统营销,有利于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、集约化、品质化、国际化水平,更好满足旅游消费需求。”同时也指出了旅游业的“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”的地位。
文化部与旅游部合并成为文化旅游部之后,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加,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将超过15%。如果把文化旅游大文化产业,和农业、养老、养生等与文旅密切相关的产业结合起来发展,未来我国大文化产业的产值,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,将超过20%。如果把文化产业对工商业的创新驱动效益也算上,大文化产业直接或者间接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将超过30%。
2017年,贵州省明确为全域旅游示范省,作为省会,贵阳市在全域旅游建设中必要有更重担当。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是贵阳市实现后发赶超,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途径。
以青岩镇为例探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方向
通过几十年的努力,青岩古镇建成了贵州第5个、贵阳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,使得社会经济指标增长迅速、城乡面貌焕然一新、老百姓幸福感全面增强、产业发展初具规模,但景区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发展瓶颈:旅游综合收入及人均消费水平较为落后,还有很大的潜力空间有待发掘。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不足,商业业态吸引力不足,客源市场拓展不足,客群停留时间短、留宿力差,人均消费上不去,古镇品牌感缺失,古镇发展模式亟待更新。
第二,古镇文化唯一性标签提取、塑造不足,吸引力不够。青岩古镇作为传统茶马古道重镇,多种文化交融碰撞,经过1200余年的发展,军事文化、建筑文化、宗教文化等元素都有行迹彰显,但文化元素的多元,也导致标志性旅游资源不突出,不具有唯一性。
第三,横向对标发达地区的旅游产业,承载“三天两夜”游的文化旅游产品严重不足,景区缺乏提档升级的“引爆点”。一体化、全域化策划规划营运文旅产业的发展模式没有形成。古镇旅游资源80%在民间,业态转变困难。在经历大规模的基建配套以后,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,但圃于规划建设仍然是传统的条块项目、城镇区域规划等领域,对全域的一体化策划规划营运体系没有形成,难以完整的产业链生态;对产业链上游的文化资源的全面梳理刚刚启动,深度与广度亟待拓展;导致中游的配套基建落地后的文化导入不足,营运较为困难,形成项目“建成”即“沉睡”的局面;到下游的文化产品输出品质自然较低。古镇文化“现象级”的品牌没有建立起来。
重新塑造青岩文旅产业IP标签。业态实现“去商业”,向文旅品牌型古镇迭代,释放业态动能,在维持市场秩序的情况下,引导既有“买卖”业态向“体验”业态更迭,形成状元文化的IP标签与品牌。
一体化策划规划青岩古镇发展战略和内容,政府采取硬管理模式,结合城市经营理念,以公共产品、景观体系及部分商业资产做触媒点,进行资产把控。提升现有产业营运水平和输出产品品质,提升公共空间环境质量,营造场所精神,增强青岩古镇吸引力。
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考和建议
改造我们的文旅产业观,形成共识。我们发展产业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,但通过青岩的案例分析,我们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,对未来也存在迷惘。从根本上来说,是我们的观念亟待发展,对于大文化产业如何对商品价值的塑造作用要有全新的认识。
一体化、全域化谋划,完成顶层设计。观念的改造完成,共识形成以后,战略的谋划至关重要,也就是“谋定而后动”。而谋划布局产业的关键在于一体化和全域化,将文化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合理配置,最终引领全域各类产业的发展。
以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标准,建设文旅全产业链,下层实体产业。一是,结合现实,以贵阳市的自身条件出发,在一体化顶层设计的框架下,全市范围内全域整合文旅资源,建立振兴文旅产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。完成干部队伍建设,制度建设和产品建设。在文化专业领域,培养出专业团队,为实体产业提供文化系统和智力系统的支撑。形成独有的产品体系,品牌体系,和产业标准体系。二是,初步完成用户体系的建设,线上大数据的支撑。线下场馆的建设,建设城市文化枢纽,按全域旅游示范区考核标准建设若干文旅综合体。三是,完成产业链生态的初步搭建。线下组网,完成城市文化枢纽和文化产业骨干网的建设,完成文旅综合体的骨干网组网。以辐射带动更多产业联动发展,惠及更多的人。